北宋年間的某個上元日,杭州,燈芯巷。燈芯巷,這個名字何其好,給人以明亮。
花市燈如晝,曾鞏走進燈芯巷賞燈,看萬千孩童、翩翩少年呼嘯而過,尤為感喟,盡管此時的曾鞏已經(jīng)年近花甲,依然歡呼雀躍著,挑燈與眾少年一起玩耍。而后,寫有詩句:“月明如晝露葉濃,錦帳名郎笑語同。金地夜寒消美酒,玉人春困倚東風(fēng)。紅云燈火浮滄海,碧水樓臺浸遠空。白發(fā)蹉跎歡意少,強顏猶入少年叢?!焙靡粋€“強顏猶入少年叢”!換句俗話來說,就是“裝嫩”的意思,嫩原本無須裝,嫩在內(nèi)心,有這份孩童心的老者并不多了。
我喜歡豐子愷的孩子氣,實因他畫了很多和孩童相關(guān)的漫畫,幅幅令人神往,引人回憶。他說:“我的心為四事所占據(jù)了:天上的神明與星辰,人間的藝術(shù)與兒童?!笔堑?,所以,他畫了《兒童不知春,問草何故綠》《折得荷花渾忘卻,空將荷葉蓋頭歸》《抬轎》等一系列不忘初心的作品。近期,還有一家出版社為他出了兒童畫集,書中作品,讓人看了,內(nèi)心春河萌動,溫情脈脈,欲罷不能。
有個詞叫“少年感”,多半用來形容人看起來比較年輕,其實,年輕與否,不僅僅表現(xiàn)在容顏上,更是心理上的從容反映到面容上的天真與浪漫。
有一段時間,格外愛看娛樂報道,我看這些節(jié)目,并不為捕捉八卦信息,而是喜看那些老了的港臺演員,看他們依然穿光鮮亮麗的服裝,或是緊身的西裝,或是入時的牛仔褲,或是戴一頂鮮艷的圍巾或帽子,盡管年齡很大了,仍有一顆少年的心,仍有一份少年情懷。我會想,假如有一天,我也到了這個年齡,會不會也這么穿?這樣想著,不知不覺已經(jīng)走過而立,年近不惑了。也想和曾鞏一樣,和花樣的少年們打成一片,卻有些怯生生的,怕人說我裝嫩。這才知道曾鞏的勇氣。
記得年少時,和玩伴一起做游戲,我常常喜歡扮演老者,用玉米須做成胡子,偷偷把爺爺?shù)牟菝闭页鰜?,學(xué)著爺爺?shù)臉幼?,教?xùn)那幫“群眾演員”小朋友,直至自己忍俊不禁,大家哄堂大笑。到了一定年齡,又渴望回到小時候。有人說,一個50歲以上的人,如果還常穿背帶褲,那么,他(她)一定是一位有童心的人,哪怕是穿得不那么好看,也不妨礙他(她)是個可愛的人。信然。
看過季羨林的不少照片,慈祥且睿智的老者,肩頭、膝下、懷中,常伴有一只憨態(tài)可掬的貓,季羨林格外愛他的貓,看到貓爪踩了顏料或墨汁,在自己的書畫上印了貓爪印,高興得哈哈大笑,像個孩子。
有人說,童心即佛心。那么,以一顆童心度年華,就近佛了。白發(fā)就一定要蹉跎嗎?就一定會歡意漸少?當然不是,照樣可以“猶入少年叢”,在少年堆里,鍛造一份天真和平和。
少年感,貴在一個“感”字,有時候,也是美好年華的代名詞,更是朝氣蓬勃的承載體。
李丹崖